一、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
1.培养目标
本专业以翻译教育为核心载体,培养具备一定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和学科素养,具备较强的跨语言传播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,能够从事经济、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传媒、医药等领域国际语言服务工作的高素质、跨学科、应用型翻译人才。
2.教学要求
(1)素质要求
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家国情怀;具有兼容并蓄的国际视野;具有求真务实的专业意识和协同创新精神;恪守职业伦理和规范。
(2)知识要求
具备多元互补的知识结构,掌握语言知识、领域知识、文化知识和翻译知识,熟悉翻译实践的要求、程序和方法,了解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。
(3)能力要求
双语能力
具备较高水平的双语产出能力,能使用双语围绕特定话题进行演讲和辩论;能理解和表达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经验;能撰写常用体裁和类型的文章,内容充实,结构完整,语言规范。
跨文化能力
具有跨文化问题意识,对文化差异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兼容性,能针对一般跨文化交际问题采取合宜的分析策略,并提出较为自洽的解决方案。
实践能力
应用翻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,使用翻译记忆、机器翻译+译后编辑等技术和工具,合作或独立完成一般翻译任务,外译汉为每小时800单词,汉译外每小时500汉字。应能胜任公共服务、商务会谈等场景中等难度的口译任务,合作或独立完成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工作。
创新创业能力
能对接国际语言服务领域的现实和长远需求,围绕翻译的资源层、生产层和应用层,设计、开发和管理翻译服务项目,形成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。
二·、基本学制与修业年限
基本学制:4年;修业年限:3-6年。
三、主干学科
外国语言文学
四、核心课程
翻译概论、笔译理论与实践、口译理论与实践、交替口译、文学翻译基础、翻译技术概论、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、世界文明史、中国思想史
五、授予学位
学生考核合格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》授予文学学士学位。
六、学时与学分
本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158学分,总学时2448学时;其中必修课程112学分,占70.89%;选修课程46学分,占29.11%;实践教学53学分,占33.55%。
 
  
   
    | 课程类别 | 学时 | 学分 | 占总学分的比例 | 
   
    | 通识课程 | 必修课 | 720 | 42 | 32.91% | 
   
    | 选修课 | 160 | 10 | 
   
    | 大类课程 | 必修课 | 544 | 34 | 21.52% | 
   
    | 专业课程 | 专业必修课 | 448 | 28 | 45.57% | 
   
    | 专业选修课 | 576 | 36 | 
   
    | 专业实习 | 
 | 2 | 
   
    | 毕业论文 | 
 | 6 | 
   
    | 必修课 | 1712 | 112 | 70.89% | 
   
    | 选修课 | 736 | 46 | 29.11% | 
   
    | 实践教学 | 698 | 53 | 33.55% | 
   
    | 毕业最低总学时 | 2448 | 
   
    | 毕业最低总学分 | 158 | 
  
 
 
七、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发展
1.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,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团委组织落实,马克思主义学院认定学分;
2. 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由学校统一安排;
3.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组织教学;
4. 学生根据学院具体安排专业实习、撰写毕业论文等;
5. 学生通过调研、学术讲座、研讨会等形式开展科研活动,成绩优异者,给予创新能力学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