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8日下午,suncity太阳新城建院20周年庆祝系列学术活动——翻译认知研究系列讲座在白云山校区第四教学楼412举办。杜伦大学终身教授郑冰寒受邀主讲,主题为“从视线到思维:口笔译认知过程的眼动研究”。讲座聚焦眼动技术在翻译认知研究中的实际应用,结合实证案例与理论解析,为现场师生及学者展示了口笔译研究的前沿方法与创新视角,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。讲座由高翻学院赵军峰教授主持。

郑教授指出,眼动法自上世纪兴起以来,因适用性强、准确性高,已成为探索翻译认知过程的核心实证方法之一,并在国际学界被广泛采纳为获取关键科学数据的重要手段。
郑教授系统梳理了眼动设备的发展历程:从早期需固定头部的“chin rest”模式,发展为无需约束的“remote”模式,再到如今高度便携的“portable”设备,生态效度不断提升,应用场景也由实验室延伸至真实环境。该技术已经广泛用于航空模拟、医学观察、驾驶行为分析、商业研究以及教育领域。
随后,郑教授详细阐释了眼动研究的两大核心理论基础:心眼假说(eye-mind hypothesis)和即时效应假设(immediacy assumption),前者认为眼睛注视点即为认知兴趣关注区域,后者则强调注视行为与大脑信息处理之间无显著时间差。这两大假设共同构成了通过眼动数据推断认知思维的核心逻辑。
针对翻译研究的具体需求,郑教授详细介绍了翻译研究中常用的六大类眼动指标:
注视类指标:如注视次数、注视时长,反映认知处理负荷;
眼跳指标:反映信息搜索与阅读节奏;
回视指标:体现理解困难与认知回溯;
扫视路径:揭示视觉探索的复杂程度;
瞳孔指标:如瞳孔直径与瞳孔扩张,常用于测量认知负荷与情绪反应;
眨眼频率:可作为认知疲劳与注意力状态的参考。
郑教授特别指出,当前研究正逐步从基础指标向更复杂的综合指标拓展,如“回视经过时间”等,这些进阶指标的使用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创新性与方法论深度。

郑教授结合多个实证研究案例,具体展示眼动技术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:
翻译压力研究:通过控制时间压力与在线资源访问两个变量,发现资源访问可缓解时间压力带来的生理应激反应,而主观汇报的焦虑水平主要受时间压力影响,体现出主客观数据之间的差异。
口译笔记研究:创新性地采用电子笔记与眼动同步记录,探索交替传译中笔记的认知机制。研究发现笔记在记忆与产出之间承担“桥梁”作用,并揭示译者个体差异与任务难度对认知负荷的系统影响。
博物馆翻译研究:在线上博物馆环境中开展眼动实验,意外发现参与者在自由浏览时更优先关注文字信息,对传统视觉符号学中“图像优先”的理论假设提出了新思考。
郑教授指出,当前翻译研究正朝着更精细、跨方法的方向发展,眼动技术与击键记录、生理参数监测等方法相结合,为系统揭示口笔译的认知“黑箱”提供了更全面的路径。他同时强调,翻译认知研究应加强与社会科学、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对话,打破学科壁垒,推动理论融合与方法创新。
在互动环节中,现场师生围绕“眼动与击键数据对齐方法”“主观感知与客观数据差异”“跨学科合作路径”等问题踊跃提问,郑教授逐一回应并分享了实践心得。
本场讲座系统梳理了眼动技术在翻译认知研究中的前沿动态,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与研究思路启发,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翻译学科的跨学科发展与国际对话。
初稿:吴学怡
复审:魏晋
终审:王丹